在特地走訪以上多位資深人士后,《英才》記者試圖通過從正在創業者、曾經創業者、天使投資人、VC和第三方調研機構等多元角度,找到曾經紅極一時的互聯網公司衰亡原因,分析并梳理一些商業模式無法做大的瓶頸所在,為前行者排除暗礁、指明方向。
衰亡方式一
忽視大眾
標本:博客中國等試圖以單一博客支撐起龐大web2.0商業模式的公司
當“反微軟斗士”方興東(微博)發現一種互聯網“新東東”可以自由發表言論,而不用受到封殺時,一舉將“博客”這個名詞帶入了中國,點燃了眾多中國知識分子在網上書寫文字的熱情。
然而,讓一名普通人堅持寫出高質量的文章是困難的,于是,在陽春白雪式的小眾模式上構建大眾化的商業價值和廣告收入,顯然是不切實際的。這與Myspace和Facebook為普通用戶所帶來的“秀自我”,和微博“發牢騷”的效果截然不同。
試想,如果當初的創業者能將博客變得更簡單,會是何種效果呢?
衰亡方式二
風投攪局
標本:8848網站
8848,作為中國電子商務史上標桿,卻寫入了中國風投大敗局。2000年初,正處在輝煌期的8848單月銷售額已突破千萬大關、銷售商品達數萬種。在獲取高額融資并距離上市僅一步之際,卻不巧遭遇互聯網泡沫,此后,投資人為迎合華爾街口味,重點“包裝”正在美國流行的B2B業務,反而弱化本土核心業務B2C,最終尷尬的將8848一分為二。對比十年“熬下來”的阿里巴巴和當當,8848卻敗走麥城,讓人痛心。
衰亡方式三
一窩蜂上
標本:批量Facebook、批量Twitter和批量團購網站等
并不是所有的“拷貝者”都能成功,一如中國Facebook們,只有校內網趕上好天時,開心網另辟蹊徑獲得高成長,其他如海內、360圈、螞蟻網等均已批量倒下;又如飯否、嘰歪等中國Twitter,由于“中美”國情不同導致重創;再如千“團”大戰,以一種過于清晰的商業模式面市,最終在騰訊等巨頭圍攻下漸漸洗牌?v觀,首批“拷貝者”鮮有成功,集大成者的千橡也未能突破,更何況第二波、第三波蜂擁而上的“拷貝者”?
衰亡方式四
有違網性
標本:Xplus和ZCOM等電子雜志類網站
2004年初,當Z C O M等一批網站將各類電子版雜志免費匯總呈現時,傳統雜志、讀者群和風投都像是被打了一針“興奮劑”。遺憾的是,用戶對這種要端坐在瀏覽器前閱讀的、看起來更酷炫、但下載慢、閱讀慢的免費雜志,也沒能維持多久興趣,而流量的下滑則使得廣告獲益之夢越發遙遠。最終,電子雜志行業在持續虧損下全軍覆沒,上億美元風投打水漂。新瓶裝舊酒,與互聯網強調的信息碎片化、個性化與互動,均背道而馳。對于一種不能真正為絕大多數互聯網用戶創造價值的商業模式,要么被小眾化,要么只能被淘汰。
衰亡方式五
過度開采
標本:SP類網站、E-Mail營銷類網站和部分網游企業
每個用戶每月5—10元的微支付,可能在無限大的用戶基數上創造奇跡。然而,好經書被歪嘴和尚念歪了。當年多數SP走上急功近利之路,不從提供優質服務入手,而是設計各式各樣的陷阱,甚至直接勾結運營商,每月強行扣費,讓眾多手機用戶一不小心就訂上高額“套餐”,其中也不乏群發垃圾短信。最終,一紙“二次確認”令下,整個SP行業幾無幸存者。事實上,忽視用戶價值,過度開采用戶,也使得曾經“美好”的E-mail營銷變成垃圾郵件發源地,也使得部分網游企業遭遇發展瓶頸。
衰亡方式六
依仗硬關系
標本:綠壩上網軟件等
互聯網歷史證明,那些沒有政府資源、卻依靠對用戶優質服務做到巨大規模的案例很多,但是幾乎見不到僅靠政府支援和支持能做到強大影響力的企業。綠壩上網軟件的下場,為所有忽視用戶利益,指望通過某些大國企、運營商和行業協會的便利,甚至試圖通過政府指令、強行介入每一臺私人電腦的互聯網的企業敲了警鐘。
衰亡方式七
糾結“兩線作戰”
標本:58同城網、趕集網等城市生活社區類網站
有一類互聯網商業模式,既有模式又有產品,卻很難做大。因為它處于產業鏈的中間,既要滿足上游的廠商,又要服務好下游用戶,對企業資源和企業運作要求非常高,永遠存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。而回顧互聯網發展,單線作戰的成功率高。如早期的騰訊和百度,主要精力投入在滿足網民一方的便利,即提供高質量的即時通訊和搜索,后期再“搞定”商家。目前,包括58同城網、趕集網等城市生活類網站正在“兩線作戰”中糾結。